编者按
院士是国家高端人才的杰出代表。进入新时代,陕西要实现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转变,更需要院士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岁末年初,张国伟院士、欧阳平凯院士、朱日祥院士、都有为院士、张生勇院士、翟明国院士、舒德干院士、夏军院士、魏辅文院士、张宏福院士共10位院士齐聚西北大学,围绕新时代高校历史使命这一主题,从个人学术历程、科技发展趋势、社会重大问题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科技前沿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发展的重大趋势性、关键性问题,并对包括西北大学在内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有启示性的重要意见和建议。本报特摘登10位院士的发言,以飨读者。
张国伟院士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与学科前沿
新年之际,辞旧迎新,继往开来,以新的起点奔向新的征程。学校此时举办新年论坛,交流讨论新时代高校发展战略和使命。为此,我讲一个深刻的感受和一些期望。
一个深刻的感受是,中国已开始进入新时代,需要从世界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充分吸取精华,丰富并完善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运行规则提出中国方案。
我期望西北大学着眼国家重大需求与学科前沿,立足陕西需求和西部需求,突出重点发展方向,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成为新型一流大学。我期望我能继续实现自己的个人追求:着眼国家重大需求,探索学科前沿,为国家建设和人类发展贡献力量。
欧阳平凯院士
高校要做好基础科学和工程科技研究
我简单介绍一下生物制造的进展简况。在基础研究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每年近200亿元的投入中,有一半以上是用于支持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在生物产业方面,近5年,该产业的产值每年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0万亿元,这大大超过了很多传统产业的总和。
国家、社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高校积极培养生物科技方面的人才,因为人才是发展之本。另外,高校也要更好地做好基础科学和工程科技研究。
生物制造作为生物产业的核心工程技术,是生物科技和工程化结合的一门技术。生物制造和化学制造相比,可以简化过程、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并解决化学制造的严重污染问题。“绿色农业”“农工一体化”“生物能源”等等都是很好的研究课题。
我国要实现“弯道超车”,生物科技、生物制造是非常好的研究方向。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而努力。
朱日祥院士
高校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先行作用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高校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先行作用。首先,我们要开拓中亚和西北非等新的重要资源供应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科学依据和前瞻准备;其次,从全球战略角度看,我们要寻求优质资源,逐步实现资源及产业向中亚、东盟和非洲的战略转移;第三,增强中国在国际资源价格制定方面的发言权是我国资源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需要开拓新的思路。科教助力“一带一路”,就是要重建文化自信,提升基于文化、教育、制度的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具有科学依据的咨询服务。
都有为院士
创新创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科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了解也仅仅局限在5%的范围内。
2016年,人类通过激光相干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这意味着人类进入到探索宇宙的新时代,我们还将进一步开展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等研究。中国“悟空”卫星发现疑似暗物质踪迹,量子纠缠可能引起量子理论的革命,人类将进入多维空间的思考。物质世界是由超弦的震动产生的,超弦是宇宙中具有独立生命意识的最微小的生命体。人类利用“基因剪刀”修复早期胚胎的致病基因,有助于开发基因治疗。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迅速步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新时代,科技成果需要通过实体经济进行产品化,创新创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原始性的创新是创新中的精华。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成长为相关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张生勇院士
科技进步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手性,通俗地说就是不对称性,是指实物与其镜像的关系如同人的手的镜像关系一样:左手的镜像是右手,二者相似但不能重合。当一个药物分子不能与其镜像重合时,该药物就称为手性药物。手性药物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核糖、氨基酸以及多肽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还有青霉素、布洛芬以及青蒿素、紫杉醇等,它们都是手性药物或手性分子。
为什么要研究手性药物?因为在数千种化学药物中,手性药物就多达52%以上。同时,手性药物的构型不同,它们的活性、毒性和代谢过程也与其他药物不同。
如何得到手性药物呢?虽然通过酶法、拆分法和手性源合成法也能得到手性药物,但它们都有局限性。目前,只有不对称催化法才是最科学和最经济的方法。因为该法仅使用极少量的手性催化剂,通过手性放大和手性增值作用就能够得到大量的手性药物。这种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按照人们的需求既可合成左旋体药物,也能合成右旋体药物,这是其他方法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相信,随着合成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手性技术一定会成为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手性产业,为人类健康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翟明国院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首先敬赠学校一句话:“不忘初心,立德树人”。不忘初心,就是不忘西大是百年老校,要继承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的优良传统。在建设“双一流”的工作中,我的建议有四点:第一,要培养为国为民、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知识广博、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人才。第二,树立公平、改革、宽松、开放的校风,营造优良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出彩。第三,发挥西北大学的学科、传统和地域优势,办出人无我有、人弱我强的特色顶尖学科。第四,举全校之力,整合文史、理工学科,设立和开展能提升全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丝绸之路工程”项目。
作为西北大学的毕业生,我想给西北大学的学子讲几句话:第一,要接地气,人不能悬着,要脚踏实地。第二,要具备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两个必备的素质。第三,要坚持“公诚勤朴”的校训,脚踏实地工作,孝敬父母、报效社会。
最后,我要给年轻教师说几句话:要在敬业和创新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感受教师的光荣;要迎接挑战,敢于成功;要理解大科学时代的特点,有团队精神;要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舒德干院士
用科普的方式将知识传播给大众
“沿着达尔文的足迹往前走”,这是我用了将近半个世纪所做的主要工作。沿着达尔文的足迹,我们的团队不断认识和破解在生物进化史上达尔文留下的两大难题:一是寒武纪大爆发与渐变论的冲突。二是寻找人类远古起源的直接证据,即人类基础器官的起源演化证据。
在寒武纪大爆发本质内涵的认知上,我们的团队致力于解决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地球的动物树是何时以及如何形成的。我们从5.2亿年前的后口动物亚界中去找证据,经过30年的努力,西北大学首次构建了完整早期动物树,形成了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构建动物树框架新假说,该成果也在去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更令人高兴的是,这些成果里包括了许多青年学者的重要贡献。
在如何深层次破解“我从哪里来”这个经典命题上,我们发现了微球囊(冠状皱囊虫)、二分体(西大动物)、三分体(天下第一鱼)等等一系列可靠化石实证。我们提出了人类起源的三大奠基性里程碑新假说,它们有望成为重大悬案的实证。
我提三点希望:一是在20年之后,西北大学有众多优秀青年团队能实现历史接力。二是创建引领世界先进文化的博物馆,实现创新成果的恒久历史影响力。三是达则兼济天下,带动民众共创历史,用科普的方式将知识传播给大众。
夏军院士
城市建设要有长远的科学规划
目前,国家发展对城市与环境研究提出了更多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病”问题愈发突出,比如城市内涝、水体变臭、河湖生态退化、城市人群疾病多发等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水系统问题。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并且已有良好开端和进展,但仍面临较多问题。从学科研究角度来说,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订城市整体环境规划,建设有效的监测监控系统,重视水文学基础研究,发展多尺度海绵城市系统模型与调控管理平台,推动体制与制度创新。
我们要高度重视在城市与环境问题方面的研究。一是在未来的学科发展上,我们要抓好学科规划,促进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发展。二是我们要紧盯国家未来持续做的大事,抓住国家级大项目、大计划,在一些有特色的领域起到引领作用,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的发展中国家水安全问题、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水系统问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水文发展战略等。三是我们要重视国际合作,要有清晰的国际视野的前瞻性与战略性,在一些领域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我们要抓好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协调好外引进与内培养的问题,解决好教师们的切身利益等问题。
魏辅文院士
为生态文明建设多作贡献
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大概是经过40亿年的进化形成的。但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形势非常不好。以脊椎动物为例,全球大概20%的脊椎动物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上形成了“保护生物学”。这个学科近年来发展很快,并且发展出了进化生物学、生态生物学、行为生物学和遗传生物学等,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我们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线,也是我们进行动物划分的一个分界线和交互界,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热点地区。西北大学有一支非常优秀的团队,近年来在金丝猴的保护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我们希望与西北大学共同努力,建立秦岭生态屏障体系,构建秦岭生态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构建野生动物迁徙的廊道,进一步推动秦岭国家公园的建设,共同加强秦岭珍稀动物的保护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宏福院士
扎根西部 回报国家
我的成长赶上了好时代。1978年我考入山阳县重点中学,1981年考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85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读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池际尚,开始从事地幔岩石学研究。好的时代让我能够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也就是努力破解克拉通破坏之谜,开发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Li-Fe-Mg)分析方法,拓展了地幔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
国家进入了新时代,西北大学进入了“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希望自己扎根西北大学、扎根黄土地,在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和西北大学的培养之情。
今后我将从事的具体工作有:第一,完成好《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研究中心项目,并将克拉通岩石圈与秦岭造山带岩石圈进行对比研究。第二,组织推进“岩石地球化学团队”建设,为年轻教师和学生搭建更好平台,力争使地质学系岩石地球化学学科上一个台阶。第三,帮助地质学系面向全球会聚地质英才,与大家共同努力,使地质学科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助力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