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中科院院士讲述研发“两弹一星”光辉岁月

日期:2017-06-20

|  来源:浙江老年报【字号:

  “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听听亲历者的讲述吧。

  近日,珠江科学大讲堂第四十一讲走进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数学专家、长期从事核武器研究的郭柏灵作题为《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促进我国高科技发展》的讲座。

  核武器国家中

  核试验次数最少

  郭柏灵介绍,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一支精干有效的自卫核威慑力量。

  “大家可能会问现在我国的核武器到了什么水平。目前国际上主要承认三个核大国:美国、俄罗斯、中国。我们与美俄应该说处于相同水平,存在的差距不是在质量上的,而是在数量上。”

  郭柏灵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核试验次数是最少的。1964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又两个月之后,氢弹原理性试验爆炸成功。又过了半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时间之短在世界上史无前例。

  “在五个核国家中,我国进行的核试验次数是最少的,达到同样的水平,中国只用了45次,美国用了1030次,苏联是715次,法国是210次,英国也是45次,但它与美国有技术合作。用最少的试验次数获得最大的成功,这是我们值得引以为豪的地方。”

  郭柏灵说,1984年我国氢弹理论设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大家公推彭桓武院士的贡献应该名列第一。当把奖章和奖牌交由他保存时,彭桓武院士坚决不收,而提议放在科研院里,并为此写了一副对联:“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这副对联是突破‘两弹’的真实写照,也是宝贵经验。根据初步统计,曾经直接为我国核武器事业作出贡献的两院院士就有40来位,其中不少是随着核武器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用“手摇计算机”研发核弹

  郭柏灵说,中国工程院物理研究所是我国专门从事核武器的研究的单位。该研究院过去有一个代号——九院,郭伯灵就在九院下属的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研究所工作。

  郭柏灵回忆,刚到九所工作时,大概一个月只发5斤米,此外就只能吃窝窝头,每顿两个窝窝头。住房的条件也很差,郭柏灵在北京工作半年后,才分到一间9平方米的单间,三家合用一个洗手间,上厕所都要排队。

  就科研条件来说,虽然当时中央很重视九所,但那个时候条件普遍都很差,工作的地方必须要两个人共用一张办公桌。研究核武器的计算条件也很差,用的是手摇计算机,还是唯一一台电子管的计算机。

  郭柏灵感慨道,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发挥了高度的政治热情。为了将原子弹早日造出来,楼里每天晚上灯火通明,科学家们一直到晚上12点还不肯走,当时的支部书记都得赶着这些科学家们回去睡觉。

  他们为“两弹一星”奉献一生

  当年,郭柏灵和一批顶尖的科学家们一起日夜工作。这些老科学家们学识高超、精神可敬。

  郭柏灵回忆说,著名的王淦昌院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被调到当时苏联的一个研究所担任研究组组长。王淦昌的发现在国际上很有名,后来成为“两弹一星”实验部的负责人。

  彭桓武出国留学后回到441所,在核武器的贡献中居于领导地位。他非常朴素,衣着很随便。彭桓武有一次在北京天桥看别人下棋,穿着颇破旧,结果被公安局抓了起来,后来一问才知道他是科学家。他也是周光召的老师,曾亲自写信给中组部推荐周光召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郭永怀则为“两弹一星”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一天夜里,他要从青海飞回北京汇报工作,然而当时民航的夜空飞行技术还没有过关,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郭永怀也在这次意外中牺牲。

  朱光亚原在美国担任学校的学生会副主席,当时国内的科学家给他写信,劝他回来为祖国事业奋斗。他欣然回国,并调到了九院。朱光亚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了一生,曾担任总装科技委主任。

  当然还有“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国内有很多记述他丰功伟绩的电影,他将一生献给了“两弹一星”事业。郭柏灵说,有一次核武器飞空进行实验,从飞机上投下原子弹。实验过程中原子弹掉下来时降落伞没有打好,结果原子弹没有爆炸,但是发现了很多碎片。邓稼先作为现场的领导人之一,亲自去捡弹片。核武器有辐射,其研制对身体会造成伤害,后来邓稼先不幸羅患癌症。

  此外,“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获得者还有程开甲、陈能宽、于敏、周光召等。 据《羊城晚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