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杨卫:以开放科学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

日期:2024-09-29

|  来源:科技日报【字号:

“开放科学是集开放科学知识、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科学传播、社会行为者的开放式参与等各种思维过程和实践于一体的包容性架构。”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杨卫在近期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强调,开放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全球开放科学治理需要中国的加入。

杨卫。受访者供图

开放获取是开放科学的一部分,采用此种模式的科技期刊一般不向读者收取费用,人们可以更便利地获取期刊上的论文。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推进开放共享,与世界分享研究成果。例如,由我国自主创办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的姐妹刊《细胞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主办并出版的《光电科学(英文)》等刊物目前都采用了开放获取的办刊模式。

当前,开放科学发展趋势已经形成,而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针对开放科学如何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如何解决数据安全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我国科技期刊怎样更积极地参与全球开放科学等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于近日专访了杨卫院士。

   我国科技期刊正处在转型期

记者:20世纪末,科学界发起了一系列体现“参与、包容、分享、合作、公开、透明”理念的开放科学运动。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速了开放科学发展的进程。您认为我国科技期刊在全球开放科学治理中的表现如何?

杨卫:开放科学运动最先由欧洲的研究者推动,由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开放数据(Open Data,简称OD)和全球性开放科学治理(Open Policy,简称OP)三个发展浪潮复合而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开放科学是一个总括性概念,旨在实现科学知识、方法、数据和证据的免费提供和人人可及,增进科学协作和信息共享以造福社会。

我国虽然不是开放科学运动的发起者,但很积极地参与到开放科学的浪潮之中。目前,中国已经是发表OA科技论文最多的国家。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通过国内外各种重要数据库,以开放获取的方式向全球公开共享了所有与新冠肺炎相关的研究论文。

   开放科学在2021年得到了关键性的推动。

2021年11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193个成员国通过了《开放科学建议书》,中国是其中一员。同年,在上海召开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向全球发布了《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倡议,倡导开放科学并鼓励支持开放科学的行动;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支持的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260家国内外科技共同体发布了“开放、信任、合作”倡议。

记者:在您看来,全球开放科学浪潮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有何意义?

杨卫:开放科学浪潮推动了学术出版生态的变革。现在,出版界认为全球正在进行三个变革:第一个变革是从纸质到电子版的变革,这个进程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大概完成了90%;第二个变革是从订阅制到开放获取的变革,这个变革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大概完成了35%;第三个变革是从内容到服务的变革,即从提供内容到提供数据等相关服务,这个变革已经开始了。

2021年,全球以开放获取形式出版的科学文献只占当年出版文献的35%,全球开放科学进程仍然处于快速演进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开放科学的基础,中国科技期刊正在朝开放科学方向转型,能够为全球开放科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发展中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记者:数据安全性与开放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应该怎样看待这一矛盾?

杨卫:强调开放科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开放科学就没有知识产权了。如果作者选择在期刊上发表自己的成果,那么就可以认为该成果是不会影响国家安全且能与公众分享的。如果论文及相关数据与国家发展利益密切相关,那么就应以内部材料、专利等其他形态发布。

在科技期刊上公开分享数据有两种功用:一是审稿人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考察研究工作的专业性,从而决定是否刊登相关论文;二是这些数据能为后继研究者提供参考,数据是保证论文研究可靠性的重要支撑,如果不提供数据,别人就难以进行重复验证,而可重复验证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性。

有时,由于版面有限,期刊并不会刊登所有研究数据,但是如果作者选择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一般会将相关数据提供给期刊,并做好分享数据的准备。当然,作者有权决定是否公开研究数据。需要明确的是,一旦刊登在公开期刊上,作者就拥有了知识产权中的署名权,作品也就不再具有保密性。

记者:近年来,OA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的发展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方面其推动了知识分享,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对“水刊”的担忧。您认为科技期刊该如何看待OA发展路线?

杨卫:在我国,对于“水刊”的担忧已经有所减少,相关情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罔顾学术质量、管理混乱、商业利益至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近年来,“水刊”都上了黑名单,新创办的期刊不少质量都比较高。例如,中国科协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其中“高起点新刊项目”支持了不少新创办的科技期刊。这类新刊基本上质量都不错,且其中一半以上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开放获取形式。

当然,OA期刊上的论文质量整体还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从全世界范围来看,OA期刊的论文质量仍略低于采取订阅制的期刊,但不少世界顶尖期刊正在从混合型转为转换型,加入开放科学的“阵营”。

   需进一步提升开放科学成熟度

记者: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开放获取方面遇到了哪些问题?

杨卫:我承接的中国科学院学部重点咨询项目《开放科学的趋势与影响研究》第四个课题《我国开放科学路线图与政策体系研究》,建构了一个开放科学的成熟度指标体系,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情况进行了相关描述。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学术产出多,但期刊平台、数据平台尚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也未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科学政策。

记者:您对我国科技期刊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开放科学有何建议?

杨卫:开放科学的成熟度指标体系由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和开放政策三个方面的成熟度构成。

对我国来说,要想有效地增加开放获取成熟度指数,必须增加开放获取论文的份额与体量,增加国际合作。如果想提升开放数据的成熟度,那么就需要研制高水准的中外文无障碍转换的机器翻译系统,进一步推进学风建设。在提高开放政策的成熟度方面,建议我国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为数据安全(包括自由数据和已购置数据)提供初步的制度保证;同时,建议形成可承载高质量数据的平台、形成可融入开放科学全球治理的政策体系,以提升目前中国期刊的质量,使其更具国际竞争力。

总体而言,为了进一步提高开放科学的成熟度,我们应该提高开放获取和国际合作学术成果产出的份额与体量,提升可分享数据的学术质量、信息质量与可靠性质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