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晚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俊武:走出国门了解先进技术 科技报国迎来春天
| 来源:洛阳晚报【字号:大 中 小】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后来的技术进步。”日前,在位于涧西区的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俊武说。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陈俊武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并为我们讲述40年前那个春天的故事。
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迎来科技的春天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科技英模济济一堂,陈俊武作为河南省代表团的成员,光荣出席了这次盛会。
这是陈俊武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距离他1959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全国科学大会对我国在这之前10多年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给予了表彰和奖励,陈俊武曾付出心血的催化裂化项目也在其中。
也就是在这一年,石油部任命陈俊武为洛阳炼油设计研究院(今为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这一年,他被河南省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一年,他指导设计的我国第一套年加工能力120万吨的高低并列式提升管反应及旋转床烧焦工艺的催化裂化装置在浙江镇海炼油厂开车成功。
这一年,是中国一个新时代的灿烂开篇。51岁的陈俊武拿着红绒面烫金字的获奖证书,也下定决心,要在自己从事的炼油技术领域猛追世界先进水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被点名去国外考察先进技术和装置让他大开眼界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让以陈俊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1978年,石油部决定,在广东的茂名炼油厂建设一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加氢裂化装置,拟从美国引进先进技术并购买设备。当年5月,陈俊武被石油部点名去国外考察。
第一站是法国的马赛,石油部考察组考察了当地炼油厂的加氢裂化装置,但从数据上看不是很理想。之后,大家又去了美国旧金山、洛杉矶等地,陈俊武在仔细比对几个厂家的反应器截面温度分布后,认为联合油公司加氢反应器的径向温度分布确实比较均匀。
在美国时,考察组又接到石油部发来的电报,要派人去墨西哥参观渣油沸腾床加氢技术。于是,陈俊武他们又去了墨西哥。
这次出国考察,陈俊武感觉收获颇丰。他说,这次考察让他对国外先进的炼油工程技术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另外,他也明显感觉到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政策对石油工业技术的促进和影响。
同时,外国知名公司的企业管理、组合工艺、专利制度、工程承包等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也让他大开眼界,同时开启了我国炼油工程技术研发与国际接轨的大门。
改革开放后他们努力将国外先进技术国产化
1983年,第十一届世界石油大会在伦敦召开。陈俊武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赴伦敦与会,这是他第一次出国参加国际石油会议。会后,他还和代表团成员一起参观了英国的炼油厂。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后来的技术进步。”陈俊武说,他出国之后开了眼界,也知道了我们和外国的差距。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对方接触后,大家发现他们也愿意和中国接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国学习和考察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为了让更多人可以开阔眼界,再有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陈俊武通常都会推荐单位的其他技术人员去。
在陈俊武看来,改革开放后,我们虽然可以直接与外国打交道,也可以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但绝对不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就啥都会了。“消化、吸收和引进”,是当时提出来的口号,他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起,将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落地和国产化,为国家科技的发展进步,争分夺秒地工作着。
陈俊武说,1978年出国考察后,我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炼油设备和技术,对广东茂名、上海金山等4个地方的炼油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在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后,他也带领团队开始了国产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带来了机遇也培养了人才
1991年,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设计的浙江镇海8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科技人员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设计建设的大型加氢裂化装置。加氢反应器等重大装备第一次由中国制造,也标志着我国加氢裂化成套技术基本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背后离不开原洛阳炼油设计研究院诸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侯祥麟曾说,在镇海的这个加氢裂化项目后,中石化就再也没有引进过国外同类型的加氢裂化装置了。侯老在鉴定会上认为,该成果在我国炼油工程历史上有里程碑意义。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那么多机会,这是个大前提。”陈俊武说,改革开放前比较闭塞,研发一个东西要费很大的劲儿。有了和国外接触的机会,我们才能了解到这么多国外的技术。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陈俊武说,他为此由衷感到高兴。改革开放后,单位发展也很快,迎来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他带领团队不仅不断改进催化裂化技术,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
(本文部分资料由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并参考《陈俊武传》)(洛阳晚报记者 李砺瑾 通讯员 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