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于渌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 来源:中国科学报【字号:大 中 小】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5月27日),《人民日报》2015年5月29日
学习札记
在社会层面上,创新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其中,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在经济层面,创新则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科技创新依然是其他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涉及从科技创新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和制度重构。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就在于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因素推动,而不是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数量投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就是要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同时重视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创新。
目前,中国科技创新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科技整体水平处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阶段、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已经不是在点上冒泡,而是能够打出一个窟窿,并围绕其持续突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越发突出。最前沿的关键技术是“学不来”“买不到”的,必须依靠立足于国内的原始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的前沿领域,需要基于高新技术的大型设施。过去国际同行愿意交流合作,现在进入争冠军的阶段,即使不涉及国防、安全的技术也变得敏感起来,必须依靠自力更生取得突破。——于渌
于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温超导、强关联电子系统、低维量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融会贯通
建立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必须全面推进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创新。无论是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还是要素升级,其核心都是创新。中国经济能否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关键就在于能否在创新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增强紧迫感,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增强创新能力上,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环境和社会氛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激活创新主体、构筑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靠拢,更好、更优地培育高科技企业。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就应该多方施策、肯下血本。创新是“放”出来,而不是“管”出来的。因此必须大力营造公平、宽容的社会环境。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推动高端人才聚集,不断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体制,让科技人员得以“轻装上阵”。(本报记者张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