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陈学俊院士:工程强国梦 一世西部情

日期:2017-07-13

|  来源:科学网【字号:

  2017年7月4日2时26分,我国著名的能源动力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奠基者陈学俊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去世,享年99岁。   
  工程强国梦,一世西部情。陈学俊出生于动荡国难之时,学成后矢志工程报国,他创办我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开创多相流热物理学科,一生为中国工程事业奋斗到底。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中央号召内迁至西安、支援大西北建设,陈学俊放弃上海优越生活毅然决然西迁,这一迁就是60余年。
  盛夏夜空,灿星陨落。陈学俊走完了他在峥嵘岁月中坚守初心的一生,留下的是一腔爱国报国、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
  创建锅炉专业 矢志工程报国
  1941年,22岁的陈学俊首次登上全国性学术会议讲台,在贵阳举行的中国工程师学会上,陈学俊宣读了我国锅炉制造方面的第一篇论文——《锅炉制造工艺的研究》。他感怀所做一曲《工程师进行曲》:“争名利,无意义,学工程,有志气,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求进取,我们大家一致把心齐,爱团体,我们永远为中国工程奋斗到底。”
  这一曲矢志报国的拳拳之音,他倾尽毕生心血吟诵演绎。
  1947年初,陈学俊在美国有着“锅炉制作者”美誉的普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到上海,同年10 月,28岁的他被聘为交通大学机械系兼任教授,自此开始了与交通大学近七十年的情缘。
  1949年初上海解放之际,陈学俊的家人苦劝他去台湾团聚,但他毅然选择留在上海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后,他编著了我国动力工程的成套书籍,陆续出版了《燃气轮机》、《实用汽轮机学》、《蒸汽动力厂》、《锅炉学》、《锅炉整体》、《锅内过程》等14部专著及材料,其中《燃气轮机》一书是国内第一本燃气轮机专著,而且当时在国际上也很少见。1985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气动力学专家苏特,看到一本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陈学俊专著后大为惊奇,连声称赞:“你是燃气轮机方面的先驱者!”
  陈学俊是我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生产电站锅炉,独立自主发展电力工业,当时国内从设计、制造到安装调试、运行等技术,一切都是空白。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1952年,陈学俊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培养这一领域的高级人才。他还在国内首先提出发展超临界发电机组的建议,主持了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参数选择研究,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可以工作到临界压力至超临界压力的高压试验台,这在当时的国外高等学校中也属罕见。
  他也是中国多相流热物理学科奠基人。上世纪70年代末,他主持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随后20多年,他根据多相流与传热领域的国际发展动态,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长期坚持以两相流与传热为主的科研方向,对汽液两相流和沸腾传热规律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研究, 对两相流不稳定性高参数两相流动特性研究处于国际领先。他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发现了“液膜倒置”现象这一重要的两相流动机理”;首次在国内外对螺旋管内两相环状流速度场进行理论求解,并应用LDV测定了环状流液膜层局部速度分布;首次在国内应用高速摄影和观察窗技术实现了中高压汽水两相流的测定判别,建立了国际上第一张卧式螺旋管内中高压汽水两相流型图;首次提出了水平管上下壁温飞升点的计算模型与两相流摩擦阻力计算式;首次在国内对中高压下汽水两相流在垂直单管、平行管、U型管、螺旋管等内的压力降型、密度波型及热力型脉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区分和定义了汽化点处脉动这种新的脉动形式等。
  陈学俊的工程强国路,不仅在于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同时也注重结合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真正做到“把研究成果写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多年的深入系统研究,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有重要贡献奖1项,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型电站锅炉的设计、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已用于国家主力锅炉厂的设计和生产中。
  由于对我国动力工程及能源工业方面的杰出贡献,陈学俊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年近期颐的陈学俊仍爱唱歌,他最常唱的还是那首《工程师进行曲》。工程强国梦,深深印刻在陈学俊的血脉里,也继承传递在他的弟子后学中。
  甘为人梯育英才 能源桃李满天下
  新中国成立之初,陈学俊暗许宏愿:发展经济要以教育为本,国家富强必先发展工业,而发展工业就必须要有大批的专业人才,他决定到高等院校专心执教。
  育人六十余载,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我国动力工业领域的骨干力量,不少人成为有重要贡献的专家、教授,6人成为两院院士。1955年9月,交通大学锅炉专业开始招收两年制研究生,陈学俊指导的三人中,林宗虎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对院士师生被传为佳话。“我取得的成就都得益于陈学俊院士的培养。”林宗虎院士至今仍感佩。 
  陈学俊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的第一个锅炉专业之后,克服困难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第一届锅炉专业的学生在4年内基本达到了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5年制同类专业的毕业生水平。1956年,第一届毕业生全部通过毕业设计答辩,顺利毕业,成为中国建设电站锅炉事业的中坚力量。
  1980年,国务院学位制度公布,陈学俊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培养的74名研究生中,36人获博士学位, 34人获硕士学位,博士后4名。他的学生郭烈锦,年仅29岁就由于成绩突出从讲师破格提升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并成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直至今日,郭烈锦仍秉持恩师之志,率领团队在动力工程多相流领域创新领跑,为服务国家能源重大战略做贡献。
  陈学俊一贯重视品德教育,时时不忘先教做人。他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鼓励学生们要有理想、有志气、自尊自信、勇于创新、贵在坚持。他是一位严师,要求学生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怕艰苦,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当中去。他又是一位慈父,贴心关怀着学生们事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患病前往北京动手术时,为了把学生的答辩工作安排好,将手术日期一拖再拖,临走时还再三叮嘱学生答辩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多年来,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学生大多选择留在国内,特别扎根西部城市,为祖国的西部大开发建设服务。
  陈学俊的一生十分简朴,但他却热心捐资助学。1996年,他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10万元奖金,分赠给了安康希望工程和西安交通大学,设立研究生奖学金。2006年,他又在学院内设“陈学俊优秀奖学金”,至今已奖励学生160人,发放奖学金31.5万元。2016年,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之际,陈学俊再次向学校捐款20万元。
  几十年如一日,陈学俊始终扎根在教学育人第一线。在西安交大的梧桐东道上,无论春夏秋冬,经常有人见到被搀扶前行的白发苍苍的陈学俊,他不是去实验室看学生,就是去办公室整理材料。
  西迁大树擎天枝 育得繁荫滋后学
  陈学俊的一生做出过很多次重大选择,每一次选择,他都总是把根深深扎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奉献一片赤诚之心。
  1955年,国务院考虑到高等学校合理布局应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及东南沿海地处国防前线形势比较严峻的两个主要原因,决定交通大学迁往西安。1957年,由于国际形势有所变化,东南沿海相对稳定,在交通大学师生员工中引发了迁校问题的大讨论,反对迁校的声音意见很多。
  陈学俊坚决拥护交大全部迁往西安,他认为:交通大学迁校问题的正确处理和实施,不仅是交通大学一所学校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院系调整和沿海支援内地,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布局。在多次讨论迁校问题的大会上,陈学俊带头表态拥护交大西迁。他把满腔热情投入到迁校的动员工作中,在时任动力系主任朱麟五教授和他的共同努力下,动力机械系成为全校唯一全迁西安的系。
  1957年9月,陈学俊夫妇带着四个孩子乘坐第一批专列由上海前往西安,临行前,他将上海的两间位于牯岭路(国际饭店后面)房子交给了上海市房管部门。他认为:“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
  迁校初期条件艰苦,校园选址是一片荒郊野地。教职工开会是坐在四面透风的的草棚大礼堂里,冬天的大教室仅靠一个小炉子防寒。野草丛中兔子乱跑,入夜闭门可听狼叫。陈学俊和迁校先驱们克服了水土不服、缺少水产品、大米、蔬果等生活难题,扛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困苦,共同建设出一个堪称当时全国一流的崭新校园。
  1960年,当原任动力系主任回上海时,陈学俊就接任了系主任工作。当时国家有政策规定:在西安工作几年后可回上海工作,但陈学俊却牢牢扎根在大西北。在中西部工业方兴未艾强劲发展的情势下,陈学俊带领动力系,成为国家高教系统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系。20世纪70年代末,他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90年代初又创立了国内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中国最大的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基地。在他的多年努力下,实验室形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35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35项。相关研究成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在我国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及环境等行业的科技进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时光悠悠,如今的西安交通大学已经生长得枝繁叶茂,作为西迁大军中最年轻的教授,陈学俊是这棵大树上当之无愧的一杆擎天枝。扎根西部六十一载,他用青春和热血拓下一片疆土、播撒一片繁荫,继续滋养着后学之士英才辈出。
  2016年1月,新年临近。陈学俊在西安交大组织的座谈会上精神矍铄、语带铿锵:“我要活到100岁,我还要看到西安交大在西部大地上的新发展!”如今斯人已去,其志弥坚、其情益真、其言至奋,这段期冀之语也如洪钟战鼓,鞭策激励西安交大人沿着先贤遗志,牢牢扎根西部大地,为国家的发展矢志不渝奋力前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