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三届科学教育论坛在杭州召开
| 来源:学术与文化处【字号:大 中 小】
2018年7月12日,以“科技发展态势与创新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挑战”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三届科学教育论坛在浙江杭州成功举办。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与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王府学校、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科协以及浙江省有关学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论坛,共同探讨了科技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挑战,分析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科学教育的发展态势与面临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院士主持论坛。
叶培建、孙昌璞、杨文采三位院士和北京王府学校王广发校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海燕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郑永和教授分别以“面向载人深空探测工程的人才培养”“探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教协同新模式”“当前知识创新机制的问题分析”“科学教育发展的未来”“‘双创’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叶培建院士从未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提出了加强学科顶层规划、培养融会贯通各类学科知识并具备国际视野创新人才的意见建议。孙昌璞院士结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实践,阐释了什么是需求促学科、任务带人才,并提出要区分基础研究类型,差异化实施科教融合。杨文采院士剖析了当前从应用创新到知识创新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所遇到的现状与瓶颈。王广发校长对科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科学教育标准国际化的问题。王海燕教授针对双创背景下高校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以国科大的方法类课程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郑永和教授在系统梳理当前国内外科学教育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几大问题以及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若干方向。
院士专家结合主题报告纷纷发言,向各位报告人提出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张礼和院士认为应该有不同结构,不同要求的高校来适应国家各层面的需求,要注重打基础,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建立学生对国家、民族发展的责任感。孙诚研究员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亟待关注,应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成长发展的空间,甚至成就人生梦想的路径。何积丰院士提到当前双一流大学最好的学生资源向国外流失的现象。杨文采院士认为网络教育不仅可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同时在新兴学科的教育普及方面,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水平有帮助。郑兰荪院士提出在现有评价体系下,高校愿意把精力花在教学方面的教师很少。汪景琇院士从自身带博士生的经验总结提出,博士生职业生涯的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基础是否厚实,更取决于他的责任感和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郑永和教授提到科学教育的内容在发生转变,科学教育的目标一方面是要面向提高所有人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培养青少年未来投身于科技事业的志趣。王海燕教授在回答专家提问时提出,“双创”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应更注重对学生能力提升以及方法类知识的传授。院士专家在自由讨论中还和浙江省教育管理部门的专家进行了互动。
最后,杨玉良院士作了总结发言。他说,教育应该是让人们掌握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教育目的更是要让受教育者有能力判断事物的是非对错,应从培养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科研工作者与培育拥有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两方面入手。他指出,明确的教育方针、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是高质量科学教育的基本保证,教育改革要谨慎进行,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改革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我们不要仅仅看到教育改革成功的地方,在欧洲、美国和中国教育改革中的教训更值得我们反思和剖析。对于专家们提及的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问题,杨玉良院士认为,教育的最基本原理不能破坏,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类型的大学,一种人才机制不能覆盖所有人才,而对于民办教育我国还缺乏综合的管理以及综合的支持方式。他说,任何培养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培养上,培养具有人类情怀、关心人类前途命运的创新人才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研究支撑中心、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教育厅以及《科学与社会》编辑部承办。
科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科学教育论坛”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举办的聚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旨在通过搭建科学家、教育家及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专家共同参与的开放交流研讨平台,更好集成广大院士专家思想和智慧,及时回应科学教育面临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等重大问题,切实发挥中国科学院学部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的重要作用,为提升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国家文明发展进步做出引领性基础性的贡献。